你能想象茅台跌到50块吗?
我猜一定有人惊呼,这怕是疯了。
最近雪球上有位仁兄就脑洞大开的想象了这一画面。
评论区热火朝天,有人说楼主酸气熏天,也有人说几年后说不定这就是神预测。
要我说,投资还是要有点想象力。
8年前茅台跌破的时候,你能想象后来能涨到?
有意思的是,这位仁兄还说茅台50块的时候,身边已经没有人喝白酒,拿瓶茅台出来人家觉得你是怪物,人们都改喝江小白,而且兑了雪碧。
这位仁兄口中的江小白应该是以基酒和调味剂调制而成,应归为“利口酒”来源:天猫
会一语成谶吗?
不妨将茅台会不会跌到50这个大问题,拆成三个小问题,咱们聊一聊。
1、未来年轻人还喝不喝白酒?
2、中国人喝酒的口味会改变吗?
3、未来酒类股的后浪应该是谁?
1
想必读者们或多或少经历过中国式酒局。
世界皆知老毛子爱喝酒,但都是自己喝自己的,管不到别人的杯子。
中国人不一样,中国人喝酒讲究一个“劝”。
“我干了,你随意”,“感情浅,舔一舔”,每当酒场辞令响起,哪怕真不能喝,也得咬牙服下。
越是喝到不省人事,光着膀子语无伦次,这酒局就越是成功,越是圆满。
一场酒局,要把上下尊卑喝出来。
领导敬了你要喝,领导喝了你要敬,领导没酒你要添,领导不想喝你要挡。
一个封闭的空间,上位者肆意展示着自己的权柄,弱者用自虐式的饮酒来表示忠诚跟服从,围观者用酒杯合纵连横,串联全场。
中国人不是喝酒,而是借着喝酒,玩着权力的游戏。
孔子曰:“惟酒无量,不及乱”。
诗词作酒,对酒当歌,中国人独有的饮酒风雅。
如今怎么就堕落于此?
从中国最近20年来白酒产量的变化曲线中,也许可以找到一个解释。
年、年、年,都是白酒突然下行的拐点年份。
这些年份其实并不是巧合。
他们对应着最高权力交接后的反腐整风。
不过经历下行后,白酒依然晃晃悠悠的从底部站起,重新走高,继续润滑着中华大地。
但从周期性波动的幅度看,也算得上消费行业里的大宗商品。
在大阪商业大学关于东亚社会关系网络的调查里,中国人喝酒的讲究比重礼仪的日本人更麻烦。
中国受访者表示参加的酒局上存在“地位高的人发表开席讲话”、“地位最高的1-2人主导交谈内容”、“需注意座次顺序”现象的比例均高于日本。
所以很多人形容中国式酒局,是一场“服从性测试”。
无论是红、金、紫、黄土味色彩的产品包装,还是热衷于邀请唐国强、陈宝国、陈道明等帝王领袖演员担当代言,无一不在说明,白酒文化就是权力文化。
你什么时候见过小鲜肉代言白酒来源:网络
行业调查,例如《中国酒业白皮书》表明:
白酒消费主力是60后、70后,而80后、90后对白酒的热情呈剧烈梯次下降。
年龄结构,恰好也对应了中国社会的权力结构。
那么未来,泡在白酒里的权力文化,会代代相传吗?
说实话,我们没有现成的答案。
不过,现在不是在提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吗?
实际上,白酒投资者自己也很焦虑,焦虑世道变了,年轻人不喝白酒了。
当然,还有一种意见认为,随着年龄的增长,人会培养出某种奇特的口味爱好。
即指随着年岁增长和反复尝试,逐渐理解和喜爱某种味觉,能喜欢白酒那独特的口感。
同样的例子还有:
毛蛋——臭味,苦味——咖啡,酸味——奶酪,涩味——茶。
数据似乎也支持这种结论,根据根据Ipsos发布的年《白酒白皮书》中调查显示。
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,白酒的渗透程度也越高。
来源:年《白酒白皮书》
两方的观点都摆出来了,不过争论谁对谁错其实意义不大。
在我们看来,应该还有第三个视角。
中国人喝酒的口味会改变吗?
2
关于中国人“喜好”喝白酒的问题,一般有两种解释。
一种解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