快乐水
味蕾接触到高糖后,大脑会产生多巴胺,这就是人们快乐的秘诀。多年来,商家们牢牢把握住这个秘诀,不断地用甜蜜创造出各种快乐水:从健力宝、可乐、雪碧再到冰红茶、奶茶、酸奶......大家一边想着控制饮食,又一边把罪恶的小手伸向了“快乐”。
而近些年,这种快乐变得更纯粹、简单了——市场上涌现了一批“无糖食品”,给了大家可以安心“快乐”的机会。可这些无糖饮料真的那么健康、无害吗?
据国家标准《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》(GB-)规定,“无或不含糖”的要求是指固体或液体食物中每克或毫升的含糖量不高于0.5克。这里的“无糖”是指不含蔗糖(也就是白砂糖)、果糖、葡萄糖及果葡糖浆等添加糖,但真正能做到“无糖”的食品其实很少。
有时,商家还会为你“定制”文字陷阱,其中需警惕的是,一类标注“不添加糖”的产品,它虽然不添加常见糖类,但有可能加了糊精或糖浆之类的浓缩糖溶液,以此混淆视听。还有一些主打天然无添加的产品,虽然成分表里确实没有添加任何糖,但可能产品原料就富含糖分,比如果汁、乳制品或淀粉制品。
对无糖产品的三方面误区:
无蔗糖=无糖?
把“无蔗糖”“无添加蔗糖”当作“无糖”。所谓的“0蔗糖酸奶”“无蔗糖饼干”等,其实可能含有麦芽糖浆、麦芽糊精等成分,同样可升高血糖,且升高血糖的效率比蔗糖还高,不利于控制血糖。
低糖低热量?
把“无添加糖”当作“低热量”。虽然产品没有额外添加糖,但有些食品原料本身就含很多糖分。某些粗粮饼干口感粗糙,给人“低热量”的心理暗示,但为改善口感会加入很多油脂,属高热量食物。
不胖又健康?
把“无添加糖”当作“健康”。无糖食品吃起来也会有点甜味,是因为含有代糖,包括天然甜味剂和人造甜味剂。人造甜味剂包括糖精、安赛蜜、阿斯巴甜等,因成本低常被使用,但安全性仍有待探究。
判断无糖饮料是不是真的无糖,主要看配料表是否有常见糖类(白砂糖、蔗糖、乳糖、果糖等),或是糊精、糖浆这类浓缩糖溶液。也可以看营养成分表上的糖含量,但要注意,成分表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不等于糖含量,不要将二者混淆。
纠结无糖饮料到底有没有糖的人,大部分是在意糖分的危害和带来的额外能量。而无糖饮料的甜味来源于甜味剂,它不会被人体代谢吸收,是目前替代白糖等添加糖的优秀选择。
所以,忍不住想要得到快乐水的人,就擦亮眼睛,去选择一款真正的无糖饮料吧!
内容来源:丁香医生、搜狐网
责任编辑:水煮胖头鱼
责任校对:水煮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