雪碧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江南春真正的商业战争,是消费者的选择权之 [复制链接]

1#
看白癜风到中科白癜风医院 http://baidianfeng.39.net/

出品

笔记侠

文章已授权转载

你好,我今天分享的主题是“存量博弈时代下,中国消费市场的传播和趋势”。

一、存量博弈时代的增量市场

05年之后,中国人口红利和流量红利开始减弱,但中国生产供给能力却在持续攀升。

中国70%左右的行业进入了存量博弈时代,这很容易造成量价齐杀,价格战会让企业越来越内卷。

.消费品牌的增量市场

00年疫情过后,消费者两极加速分化,小企业经营受困,普通大众的可支配收入水准下降,开始延缓很多非必要开支,消费变得更加谨慎。

这时,品牌成为消费者心智中的默认选项。

例如,农夫山泉、美的、海天酱油、金龙鱼等很多公司在00年做得很好,在消费者心智中成为了默认选项,他们就是标准,是常识,品类等于品牌。

除了普通大众市场,还有一个是有能力的白领骨干、精英的中产市场。

中产市场在消费升级中会带来很多全新的新消费品牌机会,比如精神消费、知识消费、健康消费和智能化消费都还没有进入存量博弈时代,还拥有广阔的空间,有很大的增量市场。

.中产阶级的消费心理

什么是中产阶级的消费心理呢?

低价的东西站不住脚,消费者需要有品质的品牌产品带来心理的满足感。

刚需的东西具有品味、逼格、自我标签化的属性,什么样的产品代表什么样的人,任何一个商品都是自我人格的投射,拥有自我标签的属性。

实用主义的东西被情绪、氛围的场景驱赶,比如“哥吃的不是面,哥吃的是寂寞”。

必要的东西被潮流取代,商品不仅要提供功能,还要抚慰心灵和情绪。

从消费升级的角度看,中国市场有两大方向,一是新经济主义,二是新健康生活。它们引领着产品升级、品牌升级和服务升级。

我认为,未来中国消费分级会越来越明显,大众是清单式、趋同化和功能化消费,中产是触发式、健康化和智能化消费。

二、消费者心智的选择权之战

在消费升级中,中国商业战争的核心要素也发生了改变。

最早时期,生产竞争是中国商业竞争最主要的要素。

改革开放初期,谁拥有优质的供应,谁就会赢。

0年后,点多面广、渠道多且渗透率高就会赢。

到了第三阶段,整个市场又发生了改变,生产端开始过剩化,渠道端开始同质化。

这时品牌最重要的是打赢消费者心智的选择权之战,因为真正的商业战争是消费者的选择权之争。但生产、渠道作为基础设施依然重要,如果做不好根本进不了决赛。

决赛中,同场竞技水平都很高,要打赢战争,就要拥有消费者心智中的指明购买。

如果没有消费者心智中的指明购买,打价格战、促销战、流量战只是时间问题,最多只能拥有工厂利润。

.获取消费者心智认同的路径

市场中有两条可选择的发展路径,一是促销,起步很快,后来不促不销,最后促了也不销。

二是流量,起步也很快,抓住了,一两年内可能取得很好的成长,但流量红利过后,就会遇到瓶颈。

最后真正有效的,一定是走品牌曲线,从量变到质变的变化,一旦走到跃拐点就会持续上升。

如何获得消费者心智中的认同?如何打赢消费者选择权之战呢?这需要依靠更好的产品。但是更好的产品就一定会赢吗?显然不行。

举个例子,年可口可乐遇到了一次挑战,市场上诞生了更好喝的皇冠可乐。皇冠可乐在00万次口味盲测中获得第一,而百事可乐第二,可口可乐第三。

最后可口可乐是如何反击的呢?

它也做了一百万次测试,测试中明确指出这是可口可乐,这是百事可乐,这是皇冠可乐。

最后消费者知道是可口可乐时,他就觉得可口可乐好喝,而皇冠可乐排第三。

科技发展加剧了产品的同质化,创新被迅速模仿。

如果你的产品领先对手,但产品优势不能转化为消费者的认知优势,这时依旧很难固化。

产品很重要,品牌认知比产品更重要,更能影响顾客对产品的感知和期望。

每一个品牌必须回答消费者一个问题:“我选择你而不选择别人的理由是什么?”答案一定要拥有清晰而简单的词。

例如奔驰是豪华、尊重,宝马是驾驶乐趣,沃尔沃是安全,特斯拉是电动,法拉利是速度,Jeep(吉普)是越野,奥迪是科技等。

当顾客有一个选择你而不选择别人的理由,品牌就会条件反射般地成为首选。

.获取消费者心智认同的方法

如何找到消费者心中需要的那个词或句子呢?有四种做法。

老大是封杀品类,打防御战,守住自己的山头,比如天猫。

老二是多快好省,打进攻战,进攻老大的山头,比如京东。

老三是垂直聚焦,打游击战,守住自己守得住的小山头,比如唯品会。

老四是开创新品类,打侧翼战,在无人地带降落,比如拼多多。

①优秀的广告语奠定消费者心智中的位置

让消费者获得清晰简单的词,需要好的广告语。

一句好的广告语有三个标准,而且需要三点合一。一是产品优势点,二是与竞争对手的差异点,三是消费者痛点。

你的优点决定了你是否三点合一。

那又如何检验广告语的正确性呢?也有三个标准。

第一是顾客认。

比如,“怕上火喝王老吉”,凉茶预防上火,顾客认同。

第二是销售用。

销售对客户说:“江总你嘴角都开裂了,天气这么燥,怕上火喝王老吉啊。”

第三是对手恨。

假如你做凉茶,“怕上火喝王老吉”对手肯定很恨,在新消费市场里有许多层出不穷的新消费品牌,但很少有人做凉茶,这就是品牌的护城河。

你可以做可口可乐这样的产品,即使你能够做到和可口可乐差不多,但是无法模仿可口可乐在消费者心智中的位置。

②抓住对的词和时间窗口

如何做到让顾客认、销售用、对手恨呢?所有成功的公司都有这两步共通点。

第一步是“找对词”,要么开创一个品类,要么开创一个特性。

泸州老窖国窖57的广告语是“你能听得见的历史,你能看得见的历史,你能品味的历史,我叫57”,我觉得很不错,但是和国酒茅台的广告语相比,国酒茅台更具杀伤力。

茅台因为贵,已经在消费者心智中取得了社交货币的制高点,所以端出茅台招待成为消费者必选。

当对手占据了社交货币的制高点,可以怎么变呢?

比如把泸州老窖国窖57广告语改为“浓香国酒,我叫57”。酱香的国酒喝茅台,浓香的国酒喝国窖57。

我们没有地位不同,只是香型不同,从这个角度取得相同的优势,才不易被压制。

第二步是抓住时间窗口,在消费者心智中先入为主地进行饱和性攻击。

什么叫先入为主?

比如“果冻就吃喜之郎”,喜之郎开创了果冻,抓住了时间窗口进行饱和性攻击,在消费者心智中“喜之郎等于果冻”,赢得了心智产权,从而成为了消费者的优选。

先入为主为什么这么重要?

因为人们只记得第一个,而第二个、第三个、第四个不容易记得,就像只记得中国第一个升空的宇航员叫杨利伟一样。

产品可以模仿,品牌认知不容易被模仿。

.消费品牌的“心智战”

①妙可蓝多的增长之路

妙可蓝多奶刚起步时,它只是一家牛奶公司,它的竞争对手是法国品牌百吉福,当时它把所有的预算聚集起来专打奶酪棒一个产品。

当它聚焦火力引爆奶酪棒品牌后,妙可蓝多在电梯口不断地魔性播放广告歌曲,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,很快销量就从.7亿涨到8亿。

第二年,妙可蓝多为了解决吃的频次不高的问题,又开创了更多新的场景。

早上出门来一个,晚上回家来一个,运动分享来一个,一天吃三个,销量就从8亿涨到了0亿。

“想要让孩子比你棒,就吃妙可蓝多奶酪棒,高钙优质蛋白质,让你高人一棒”的广告语,从未来诉求、刚需角度上优化,销售又从0亿涨到了50亿。

一旦占据了消费者刚需,产品市值就有可能取得巨大成功,营收就可能破百亿。妙可蓝多就从7亿市值做到了今天接近00亿市值。

②飞鹤奶粉的差异化定位

又如飞鹤奶粉,在05年的三聚氰氨之后也面临很大挑战,它是如何从中国第七排到第一呢?很重要的一点是它的全新定位。

国际品牌最重要的定位是国际、专业、安全,老二要和老大竞争只能寻找差异化。

中国古话说“一方水土养一方人”。国产品牌飞鹤奶粉55年专为中国人研究,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,更贴近中国妈妈母乳设计。

国际奶粉是为国际宝宝研发,中国奶粉是为中国宝宝研发,飞鹤奶粉因此找到了和国际奶粉非常核心的差异化。

③波司登品牌的突围之战

波司登品牌是羽绒服的代名词,但它也遇到了很多挑战。08年的波司登是如何重新冲出重围,树立自己领导品牌的印象呢?

当时波司登的竞争对手是优衣库,优衣库是全球领先品牌,性价比更高,又在ShoppingMall(购物中心)正中央开线下店。

优衣库什么都做,波司登则和优衣库相反,只做羽绒服,只做中国品牌全球热销产品;优衣库性价比很高,但波司登走高价路线。

从此波司登畅销海外,成功迈出了更高端的产品、更高端的市场。

品牌转型后,波司登把产品和渠道都做得更好了。

第一,它把产品与国际设计师联名,打造更潮流、更时尚的产品。

第二,它做了很多发布会,让大家体会到诚心、品牌、潮流的感觉。

第三,大幅度参加纽约时装周、米兰时装周,提高品牌势能。产品变得越来越高端,品牌形象越走越高端,渠道从关小店到开大店,迈向全球,成功捍卫了自己领导品牌的地位。

④元气森林破圈

元气森林的定位也非常精准,0卡、0脂、0糖。

它开创了一个新的品类叫苏打气泡水,因为可乐、雪碧已在消费者心中有了固定的印象,元气森林采用饱和性攻击,推出苏打气泡水,让消费者觉得更健康、更安全。

元气森林有很多产品在互联网市场进行销售,但能卖得动的产品只有四、五个,于是它开始聚焦在这四、五个产品中进行优化、迭代、种草。

00年5月,它做到亿左右时,便正式开始破圈广告。

00年5月首次在广告推动下,元气森林卖了.6亿,是09年一年的总和。“68”购物节中,元气森林力压可口可乐,勇夺天猫饮品冠*。

三、用广告平台引爆品牌消费市场

.中国三大主流广告

有了饱和性攻击,并能固化认知,依靠的是正确的品牌定位和引爆平台。

据中国KANTAR(一个市场研究集团)研究,中国居民每天接触最多的三大广告是互联网广告、电梯广告和电视广告,分别占比95%、79%和5%。

从年龄时段看,互联网广告侧重更年轻的群体,电视广告侧重年纪大的群体,电梯广告属于中间的类型。

在中国,互联网广告占9.8分钟,电梯广告占6.4分钟,电视广告占.5分钟。

在相对封闭环境中,消费者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