口干、心烦、胃口差、乏力不想动的夏天,如何调养?
今年的夏天似乎来得有点儿早,虽是初夏,但已夏意颇浓,阳光不再温和,变得灼人。半袖穿上了,空调也开起了,人体感受时节,各种苦恼也随之而来。
这不,近来粉丝群、学习群里都是小伙伴们的「哀嚎」:总是口干、心烦;吃饭没胃口、怕油腻、消化不好;身体乏力不想动、精神不振,工作效率也跟着降低……
为什么一到夏天就如此难熬呢?
其实说到底,根源在于脾胃。芒种前后,气温升高,且时不时有暴雨突袭,湿气弥漫于空气中,湿热交加,脾胃被困。
再有就是,天气一热,很多人就耐不住冷饮的诱惑,可乐、雪碧、雪糕,就连西瓜都要放到冰箱去冰一冰,寒凉的东西吃多了,容易阴寒内盛,从而损伤脾胃。
我们常常说「脾胃乃后天之本」,脾胃被伤到了,就好似身体的发动机转不动,身体的诸多不适也就随之而来。
那该如何调养呢?《*帝内经》为我们指明了方向:
「庚子岁三之气……宜治少阴之客,以甘泻之,以酸收之,岁谷用丹,间谷用豆。」
平时饮食上可以多吃豆类和红色食物,同时注意「甘泻酸收」的性味搭配原则,酸甜可口的酸梅汤就是个不错的选择。
亦药亦食、调中下气的酸梅汤
「铜碗声声街里唤,一瓯冰水和梅汤。」
酸梅汤的口感,酸中有甘,甘里又带酸,酸可收、甘可泄,尤为适合夏天饮用。
自古以来就是夏日饮品的「红人」,从周朝天子饮宴中的梅浆,到唐、宋、明的各种梅汤梅水,梅汤亦药亦食,上至贵族、下至平民都爱。
孙思邈所著的《千金翼方》中就有记载「乌梅汤」。
乾隆时期,经御膳房改进成为宫廷御用饮品,即所谓「土贡梅煎」。因其除烦安神、开胃健脾、解腻、生津止渴的功效,被誉为「清宫异宝御制乌梅汤」。
八国联*入京,慈禧太后逃到陕西,仍然坚持喝酸梅汤,不惜派人往太白山取冰制作。
可见,没有酸梅汤的夏天是不完整的。
就连《红楼梦》里,宝玉被打后,第一个想要吃的也是酸梅汤。
酸梅汤核心的一味药材,便是乌梅。《本草纲目》载:「梅实采半*者,以烟熏之为乌梅。」
乌梅味酸、气平,为酸敛收涩之药,可开胃助消化、生津止渴、清热、调中下气,还可以祛暑气、解热气。
这样的人都适合喝:心烦、燥热,口干、胃口差,容易出汗、耗散得厉害的人。
长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