年关将近,在这个欢天喜地举国欢腾的日子里,一大波假冒伪劣食品即将涌入市场。
我的七大姑八大姨,又提着“六亿核桃”、“全典有机奶”、“粤利粤”、“雷碧”、“康帅傅”、“加乡宝”、“王老古”、“营养直线”、“金龙油”、“红午”、“特仓苏”、“旺奶牛仔”、“可日可乐”……不行,眼有点花……来*害她们住在农村的大侄子了。
谁让咱是农村葫芦娃,只配吃假货呢?
以上这些山寨货,对城里人来说可能只是存在于网上的段子,是一个多年的老梗。但在农村,这不是段子,不是玩梗,这些垃圾全都吃进了农村孩子的肚子里!
难道农村孩子,就只配吃这些垃圾?
这些一眼就能看穿的假冒伪劣食品,为什么能够在农村大行其道?它们从哪里来?又为什么屡禁不止?
劣币驱逐良币
要谈山寨货为什么在农村大行其道,首先要弄清楚农村的两个现状——一是留守儿童,二是留守老人。
农村的绝大多数青壮年常年在外打工,孩子都是爷爷奶奶带着——起居、饮食、学习全是他们负责。而这些上了年纪的农村老人,文化水平普遍偏低,识不了几个字,甚至完全不识字,年轻人一眼看穿的假货。他们完全看不出来。
另外,这些农村老人一生艰辛,过惯了苦日子,勤俭节约是刻进了骨子里的,即使他们的儿女已经很有钱,他们还是舍不得花。所以,当60一箱的六个核桃和30一箱的六亿核桃同时摆在面前时,他们一定买30的!
在他们眼里什么六个啊六亿的,不都是核桃奶吗?他们没把人心想得那么坏!
劣币驱逐良币!留在农村的多是老人,而老人只认便宜,这就导致农村超市只进便宜的假货——进了真货也卖不动!
即使这些老人外包装上的字全都认得,他们还是分不清——没见过真的怎么知道哪是假的呢?
所以,农村假货横行,就是无良奸商抓住了农村空心化的时代特点,通过利益绑架农村超市,对农村留守老人进行的定向欺骗,最终坑害的是农村孩子。
教育农民还是整顿市场?
是谁制造了这些假货?又是如何流向市场?
答案是一些无良的小企业和躲藏在乡镇、村庄里的黑心作坊。
这些小作坊在肮脏的环境里,用劣质甚至变质的原材料,加上各种色素、香精、防腐剂,甚至药物、化工原料——只要吃不死人,什么都可以加,“调制”出外观和口味与真品相似的假货。然后找个印刷厂,照着真品的样子印上一批包装盒、包装袋——我曾接触过一些小印刷厂,他们以印刷假包装为生。
最后,再把制造出来的假货,装上一辆辆的小厢货,一个村庄一个村庄,一个超市一个超市地去铺货。农村的超市乐于接收这些假货——便宜且有市场。
这些假冒伪劣食品,从生产制造,到运输,到销售,有一条完整的产业链。真的就防不住?掐不死吗?各地年年都有农村假冒伪劣食品专项整治行动,假货却是屡禁不止。
没错,农村老人是意识不足,是没有分辨能力,但当洪水来临时,是教人们游泳还是筑起防洪大坝?
让六七十岁的农村老人去学习哪个是雪碧,哪个是雷碧?哪个是王老吉,哪个是王老古?相比于教育,治理才是关键!如果市场上没有假货,哪怕是个傻子,买来的也是真货!
无论是谁制造的假货,无论那些黑心作坊藏得多么隐蔽,他们制造的假货最终都会流向超市。超市是一个关键点,就从农村超市开始查——这些超市本来就是假货横行的帮凶——谁给他们铺的货?找到小厢货,顺藤摸瓜一定可以找到黑心作坊!
食安问题大于天!作为一个农村人,我必须为长在垃圾堆里的祖国花朵大声疾呼:别再让农村孩子遭受假冒伪劣食品的荼*!难道农村孩子就真的只配吃假货吗?
文/再山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