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一节我们讲了高手都在用“假设-验证-结论-调整”模型来发现事物本质,学会使用此模型后,即使是再复杂、烦琐的事,你也能抽丝剥茧、洞察本质。
那么,究竟该怎样假设呢?
这一节就教你在思考事物本质的时候,使用2种假设方法“求同求异法”和“先归纳后抽象法”。
方法一:求同求异法
现举2例子教你如何使用求同求异法去大胆假设。
例1: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伯特·斯滕伯格在思考“爱情”的本质时,便使用求同求异法进行假设,具体过程如下:
他提出了爱情三角理论,即爱情是激情、亲密和承诺的结合。其中,激情是爱情中的性欲成分,指情绪上的着迷;亲密指在爱情关系中的温暖体验;承诺指对维持关系的决定。实际上,爱情中的“激情”,正是爱情与亲情、友情的不同之处;爱情中的亲密,正是爱情与友情的相似之处;而爱情中的承诺,则是爱情与亲情的相似之处。
可以说,斯滕伯格对于爱情根本属性的定义,正是基于他对爱情、亲情、友情三者不同之处与相似之处进行的比较。
于是,爱情就被分为了七种类型。比如,“喜欢式爱情”说的是只有亲密的爱情,两人在一起虽然感觉很舒服,但总觉得缺少激情,也不一定愿意厮守终生,因为缺少了激情和承诺,正如友情;再比如,“空洞的爱”说的是只有承诺的爱情,它缺少了亲密关系和激情,此类爱情看上去似乎丰满,却缺少必要的内容;而完美的爱情就是激情、亲密关系和承诺的结合,它融合了爱情独有的激情以及与友情、亲情相似的亲密关系与承诺。
可以看到,斯滕伯格的整个思考过程正是运用了求同求异法——将爱情和与之相似的友情、亲情进行比较,比较其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,然后得出“爱情是什么”的结论。
例2:亚里士多德在思考什么是“人”的本质时,也使用了定义——属加上种差的方式。
属是什么?属就是这个事物与其他同类事物的相似之处。
种差是什么?种差就是这个事物与其他事物的不同之处。
即也使用“求同求异法”,前者说的是“求同”,后者说的正是“求异”。
亚里士多德对“人”下的一个经典定义就是“理性的动物”。在这个定义里,“动物”是人的“属”,这一思考过程就是“求同”。而“人”与其他动物相比,又有着不同的特性,最根本的特性就是“理性”。“理性”就是种差,而寻找种差的过程就是“求异”。
这就是“求同求异法”的具体应用。
方法二:先归纳后抽象法
1、什么是归纳?
顾名思义,就是先进行归纳,再进行抽象和概括的推理方法。
归纳是一种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方法。
很多科学定理知识,都是使用先归纳后抽象法进行假设,最后验证得出规律发现的。
比如,科学家发现金能导电、银能导电、铜能导电、铁能导电、锡能导电,于是,科学家就推理出一切金属都导电的结论。这就是归纳推理。
比如,你发现锐角三角形的面积是底乘高的一半,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底乘高的一半,然后又发现,钝角三角形的面积也是底乘高的一半。于是,你就推理出:三角形的面积都等于底乘高的一半。这也是归纳推理。
再比如,牛顿从无数次实验中归纳出了牛顿三大定律,成为一代宗师;经济学家从人们的交易现象中归纳出了供求理论。
归纳推理是由部分代替整体的推理,选取的样本越多,得出的结论就越可能准确。一旦发现一个矛盾,这个归纳推理的结论就得进行修正。比如,人们原本已经得出了“世界上的天鹅都是白天鹅”这个结论,后来人们又发现了一只黑天鹅,这个结论就被打破了。所以,只要样本足够大,操作足够科学,通过归纳得出的结论就不会有太大的偏差。
即便如此,归纳法也只能得出概率性的趋势,而不是必然的结论。虽然归纳推理无法提供必然性结论,但它却是一切科学的基础。
2、什么是抽象?
抽象是指从众多事物中抽取出共同的、本质性特征的思考过程。
比如,我们会将苹果、柑橘、菠萝、樱桃、草莓称为“水果”;将可乐、雪碧、柠檬茶称为“饮料”。这些都是抽象的过程。
物理学则会将我们平时看到的各种现象通过数学的方法进行抽象,变成一个个的物理学定律和公式,比如,杠杆原理、万有引力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等。
所以,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思考过程,但得出的结论可能是具象的,所以还需要抽象这一思考过程。
所以,当这两个思考方法结合起来应用时,我们就能找出事物的根本属性了。
但是,我们在使用抽象归纳法,大胆假设时,也要注意避免“过度概括”“样式偏差“,如果犯了这两个毛病,找出来就不是事物的本质了,也无法进行下一步求证,需要重新推翻假设,相当于做了无用功。
比如,东北人都能喝酒,女人的逻辑思维能力都不好。过度概括出现的原因是样本量太小,根本无法支撑它的结论。样本偏差:“幸存者偏差”就是典型的样本偏差。
现在你学会了吗?
以上就是两种用于找到事物根本属性的假设方法:求同求异法与先归纳后抽象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