葡萄酒兑雪碧到底正不正确,应不应该呢?如果十年前你问我,我的回答是:如果能让你更快乐,为什么是错的呢?实不相瞒,我第一次喝葡萄酒就是这样喝的。大约十多年前,那还是葡萄酒刚开始在国内流行的阶段,品尝起来好奇心多过佐餐的兴致。那是我第一次喝干红葡萄酒,就像当年第一次喝咖啡一样,本能地并不适应(更别提喜欢)那种口味。座中的每个人酒量都一般,又正值盛夏,有人便建议说:“兑点冰雪碧据说很好喝。”一试,果然尾入口舒服了一些。
在一直的正统理论,对于“葡萄酒正确喝法”的讨论中,难免会捎带到“葡萄酒兑雪碧”这一“奇葩喝法”,这被认为是一种很“二”、或至少是“不正确”的喝法,又或被看作是土豪的暴发户行为,与“洋酒兑绿茶”同罪。
一百多年前的那些欧洲酿酒大师,要是知道自己的作品被如此糟蹋,肯定会痛心地从棺材里翻过身来。这些历代酿酒师琢磨了上千年就是为了把葡萄酒中的水分抽出来、降低其糖分(干红的含糖量每升低于4克,“干红”的“干”,即指“不甜”),并将其中有限的糖分通过最简单的糖化酒精方程释放,而现在如果兑入雪碧,其中所含的糖分重新加入进去,对酿酒师而言算是前功尽弃了。所有的结构、平衡、香气,雪碧都会彻底把这些破坏。这换句话说就是不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嘛。
如果你现在去二三线城市走一圈,会发觉现在喝葡萄酒也已经非常流行了,虽然他们很多时候还是用『瓶吹』的牛饮方式,但至少他们甚至已经懂得如何选择更适合自己口感的酒,比如喜欢甜一点的,他们会选择甜白葡萄酒,或者半干型的红葡萄酒;喜欢果香好一点,就优先选择澳洲、新西兰等新世界的葡萄酒;初入门的小白,他们还会去选择那些小甜水——Moscatod’Asti等……他们仿佛已经完全不用雪碧去帮助自己更好地适应饮用葡萄酒了,用他们的话来说,就是『牛饮也得要口感好,总不能当中药喝』。
现在喝葡萄酒已经不会再兑雪碧了,这是多么大的进步。这很大一部分功劳当然归功于葡萄酒文化传播者,但最终还是因为大家对于品质生活、消费升级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。
享受美好食光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