选品通常是我们的起点,但是对于选品的逻辑,很多人都没有一个没有清晰的概念,一般都是凭着自己的偏好、感觉直进。
在一开始选品的时候会选自己比较钟情的一款产品,可即使选对了一款产品,到了后期,第二款、第三款产品怎么办呢?当你没有弄清楚选品的逻辑,后面的失败几乎是必然的。
一、选品逻辑
选择什么样的产品,就决定了要为之付出多少努力。我们的正推逻辑应该为:确定主营类目-研究人群画像-确定主力消费人群-研究主力消费人群的需求-推送产品,探索人的需求才是选品的底层逻辑。
我们很多商家容易陷入“王婆卖瓜,自卖自夸”的误区。王婆夸自己的瓜好吃、好看、多汁,新鲜、等等,但对于顾客来说基本上等于没说,因为所有的好西瓜,都有这些特点。
对消费者来说,一个产品说不清楚就等于什么都不专业。比如一个洗发水,强调其中一个优点防脱,专门针对这个卖点来做方案,是不是就比较好呢,虽然小众,但是可以吸引到有这个需求的精准目标啊。
抛去其他不说,我们先把“我要把产品卖给什么人?”这个问题搞明白。毕竟我们说白了就是将把东西卖给另一个人,如果连另一个人是怎样的人都不知道,又该如何让对方心甘情愿的为你掏钱?
为什么爆品会爆?因为每个爆品都是一群人的刚性需求,在对的时间节点上用了对的内容形式,推送到了有需求的人面前,那么最后就会指向成交!品是固定死的,而人是活的,深度研究消费者的刚需和痛点,还愁选不出好品吗?
二、产品定位
每个品类都是生命周期,首先我们要分析自己选择的产品品类在所处的行业成熟度,是在哪个阶段,如果正处在衰退期,即使付出更大的努力,结果跟你的投入是不匹配的。
产品定位就是该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,这个形象应该是与众不同的,所以我们需要根据目标顾客,对产品进行细致的定位。比如,康师傅绿茶的定位是健康好心情,雪碧定位在“清爽一下”。
举一个案例:
一个商家卖笔记本电脑的键盘膜,大仙不少用户买完后抱怨太薄了,质量看上去不行,但也有很多人反馈说键盘膜很薄、手感很好。
商家灵机一动,抓住“超薄”这个特点,把产品的标题加上“超薄”两个字,后来销量猛增,好评如潮。如此的细分定位自然而然的就把自己的产品和其他产品区分开了。
如果你的产品本身就是大众化商品,也不要紧,重点突出其中一个特点或者功能,把它推到极致就行。
三、营销策略
不同的市场定位,我们的模式和营销自然也是不同,营销定位,则是我们的产品的营销策略。
营销策略最常运用的就是“锚定效应”,“锚定效应”指人们在做判断的时候,易受到对事物第一印象的影响。这个第一印象,会像一个沉锚一样,把人们的思想固定在某处,继而影响人们的后续行为。
“锚定效应”已经应用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,有一项市场调查,在两个超市放置了两种不同标价牌。超市A:原价9.9元,优惠价7.5元;超市B:原价9.9元,优惠价2个15元。
结果用多个单位标价的超市比按照单个数量标价的超市,销售额提高了32%。标价上一个购买数量的小小暗示,就可以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而推高销量。
我们在网上购物的时候,也经常能看到产品售价边上有个划线原价。这个原价为本次交易并没有带来额外的信息,但是从消费的角度来看,在原价的对比之下,产品的当前售价会显得非常合算,进而提升用户的购买欲。
如果没有这个原价作为锚定对比,用户很难对售价产生“便宜”的认知,因而也很难产生消费冲动。
对比数据和限购数量这些都是设定的“锚点”,更低的活动价格和紧张的库存,都能起到促销作用。
懂锚定效应不是重点,在营销过程中利用锚定效应创造收益才是关键,在设定了锚点之后,其要瞄准的靶就是击中消费者,让他选择你。我们在给用户展示定价时,可以先给用户一个高额锚定数字,能增加用户对定价的接受度。
很多商家在二类电商持续生存下去,都是需要有清晰的选品逻辑的,按照熟悉的领域、逻辑和资源去选品。
更多二类电商行业资讯,请搜索“二类电商资讯”,谢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