雪碧

首页 » 常识 » 问答 » 古人是怎么扛高温的
TUhjnbcbe - 2024/8/15 5:40:00

最近杭州的天气真的是……我每个毛孔都在流泪啊,不夸张的讲,早上离家下午回,声音未改肤已黑,出去一趟,回来刚剪的刘海,都变条形码了。

最怕过十字路口,偏偏我家那儿有俩路口,站着等绿灯的功夫,感觉鞋底都快烫化了,那可是我桃宝99块买的高贵的鞋啊。

待别的地方还行,有空调嘛,唯独我自己家有点困难,因为老人不习惯空调,非说不如电风扇舒服。

可我是个“宁在空调房里哭,也不想在电风扇下笑”的人呐,呼呼的热风吹过来,那哪儿是电风扇,分明是鼓风机啊,吹了十分钟,别说写稿子了,人生都要没奔头了。

今天下午我就在那琢磨,这古代没有高楼大厦,也没有气候变暖,应该会很凉快吧。

结果一搜,好家伙,乾隆八年,也就是年,连着好几天温度达44.4摄氏度,被称为“史上最热夏天”,12天里热死了一万多人,不比还好,一比瞬间觉得现代人幸福不少。

再一翻资料发现,古代人夏天很少外出活动的,有生意也不做的,叫“好汉不挣六月钱”,就连死刑犯也不夏天行刑,要等秋后才问斩,叫“秋决”。

而公务猿们,从汉朝一直到唐宋都是可以在夏天休假的,像李白的《望庐山瀑布》,就是他跑庐山休年假避暑时写出来的,好吧,这一回搬砖社畜们输了。

那么问题来了,古代人天热了可以不上班,但也得一样扛高温啊,他们是咋避暑的呢?

老百姓通常是用芦苇做成棚顶,盖在竹竿或者圆柱上遮阳,也叫搭凉棚。

纳凉主要靠扇子,古人称为“摇风”和“凉友”,据说老年人多摇扇子可以疏松筋骨、少得心血管病。

穷人的扇子用竹条编,条件好的人家会买绢帛做的绸扇,而大户人家则是在厅堂安装一个拉拽式风扇。

扇叶跟门板一样大,需要用的时候拽着绳子拉动就行了,这种人造电风扇叫叶轮拨风。

想更凉快点,可以在风扇前放上冰块,或者把它放水池子后面,还有更会的,在风扇面前摆上花儿,这样一扇,出来的风都带着香气的。

这是平民的活法,那贵族和皇室呢就要用到冰块了,有专门的人冬天从河里采冰,再放到地窖里,到夏天了再拿出来用。

先秦时这个专门的存放地方叫“窟室”,每到酷热的夏夜,达官贵人就跑窟室里饮酒作乐,就跟现代人下班后要吹着冷气吃烧烤一样。

用来专门存放冰镇蔬菜、水果和酒的器皿叫“冰鉴”。

分内外两层,外层放冰,内层放蔬果,外壳再开几个孔往外排冷气,约等于冰箱空调一体机。

汉代皇宫里会设有冬夏两用空调房,夏天用的叫凉殿。

凉殿外头除了搭竹帘和凉棚,室内还会安装了一套冷水的循环系统,通过机械将凉风连续不断的吹到宫殿中。

这个方法一直到唐代都沿用,唐太宗李世民除了住凉殿,还喜欢用冰消暑。

他曾经用冰砖把办公室都围起来,自己坐冰砖当中批折子,可以说是相当奢侈了,因为取冰块困难,所以卖价比现在油价还贵。

但是吧他自己住凉房,对他爸李渊就没那么好了。

玄武门之变后,他嫌弃老爹偏心大哥,嘴上喊着您老退休好好享福吧,我会孝顺您的,结果让老李去住大安宫,也就是当初他做秦王时候的府邸。

也不给他安冰砖房,也不给他吃冰棍,连三五年一次的出行打猎都给取消了,就把老人家关在大房子里捂,然后就给捂没了。

到了唐朝末期,火药出现了,人们在采硝石时发现,它溶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的热,可以使水降温到结冰,这样就能做出人造冰了。

于是乎冰块价格就降下来了,有专门的冰商贩卖这个东西,等到宋朝连老百姓都用得起了。

屋里是凉快了,但人不可能天天宅家啊,得出去啊,那怎么凉快呢?答案是穿得少呗。

里三层外三层的那是电视剧里的穿法,真实的古代人裹得没那么紧的,某些朝代甚至更open。

就比如魏晋南北朝之前,男的夏天都光膀子的,女的则是穿开裆裤,没错,是开裆裤。

外套叫深衣,就是一件套,里面穿的叫胫衣,就是裤子的原始版,但是呢仅有两只裤管,上面用带子系腰上,没有裆的,这么穿很容易就走光,所以她们轻易不提裤子走路。

到了唐朝就更不得了,女性的衣服讲究薄、透、露,流行穿半臂装和袒胸装,半臂装你可以理解为是短袖,袒胸装欢迎参考张国师的《黄金甲》。

据说大家这么穿,连李治都看不下去,发“禁露令”要求臣民着装得体,奈何他媳妇武则天老师不乐意,转身就给取消了,咋滴了,有胸还不能露了?

光吹冷风和穿薄衣服还不够,这不夏天不上班嘛,总得吃点什么吧。

于是乎网红食品——酥山就闪亮登场了,它分为两个部分,一个是“酥”,另一个是冰,“酥”的做法比较复杂,要把奶制品反复加热和层层筛选,最后得到的软糯的酥。

把它往盘子一类的器皿上滴淋,慢慢淋出山峦的造型,再放到冰窖里冷冻。

为了让酥山既好吃又好看,摆盘时就比较讲究,要添加不同颜色的果汁做成贵妃红或眉黛青的酥山。

#莫高窟里的酥山#

等到了宋朝,冰块不是平民化了嘛,一到农历六月,北宋都城开封的街道两旁就摆满了冷饮摊,他们称之为“凉水摊”。

摊上撑着青布大伞,伞底下摆着红木桌椅,供食客坐下来歇息,冷饮摊主要卖两样东西,一个叫冰雪,也就是现在的冰糕。

就是往铜盆里放糖、果汁或果胶,藏入冰窖,等到天热了搬出来切成小块,或是雕成小动物造型卖。

还有一种叫“凉浆”,也就是冰镇了的发酵米汤,酸酸甜甜的,口感类似于今天的酒酿,里面再加点黄豆粉和砂糖搓成的小丸子啥的。

南宋的冷饮花样就更多了,夏天夜市的冷饮店里,品种多达数十个,经常要营业到半夜三更天才关门。

卖啥呢?光听名字就很网红风,雪泡缩皮饮、杏酥饮、香薷饮、漉梨浆、姜蜜水……

还有更雅致的,叫“雪泡梅花酒”、“乳糖真雪香”、“花饮金桔团”,好家伙,没文化都不好意思出来摆摊了。

我这不是瞎掰的,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的宋代的《小庭婴戏图》里,小朋友们拿着戏耍玩的,就是当时的冰棍儿(红圈标明)。

据说当年宋孝宗酷爱吃冷饮,简直可以当饭了,吃多了也不好,有一天会见大臣就迟到了,事后解释到“我前两天冷饮喝太多了,窜稀了,还好现在缓过来了。”

孝宗是买来冷饮吃,我们元世祖忽必烈是自己造,他是蒙古族人,最爱喝牛奶,但是夏天鲜牛奶不好保存,于是就在奶中加入冰块,这样保质期就延长了。

为了让奶冰口感更好,他又加入了蜜饯和果酱,做成冰酪,这就成了最早的冰激凌。

但是呢,奶酪在当时属于贡品,大陆十分稀缺,属于御赐给大臣或皇亲国戚的奢侈品,所以忽总还颁布了一道除王室以外禁止造冰酪的敕令。

直到13世纪,意大利旅行家马可·波罗受他接见,尝到了只有王公贵族才能享用的冰酪,惊为天人,一直问怎么做的,他离华回国前,忽总就把制作方子给他了。

马可·波罗回去了之后,又把制作方法传给了意大利王室,王室保密了约年,直到年,法国国王和意大利人结婚以后,制作冰酪的方法才由意大利传入法国,到今天意大利的甜品代表还是Gelato冰淇淋呢。

明清时期流行的是冰杨梅、冰桃子,还有冰莲子汤,而最受欢迎的则是乌梅和冰糖熬成的酸梅汤。

相传酸梅汤的“祖师爷”是朱元璋,唉呀妈呀,看来皇帝老儿们的主业是打江山,副业是美食家啊。

据说慈禧太后在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城后逃亡的那段时间,啥都可以舍弃,唯独对那口冰镇酸梅汤念念不忘,果然女人都是吃货啊。

不过清代除了酸梅汤、西瓜汁之外,已经开始出现一种叫“荷兰水”的碳酸饮料,有点像现在的雪碧和柠檬汽水。

不过它是英国人发明的,南洋传到内地,然后在上海滩叫开来的,是洋务大臣李H章的最爱。

至于为什么叫荷兰水,因为那时洋货多来自欧洲,而荷兰又是当时最发达的通商国,所以商品都用它来命名咯,另两个躺枪的宝宝叫做“荷兰豆”和“荷兰薯(马铃薯)”。

荷兰水一开始传过来是当感冒糖浆用的,只能在药房里卖,只有有钱人才喝得起。

再后来江南一带的无良小贩,用河水井水勾兑后卖,搞的小朋友们喝了纷纷肚子疼腹泻,慢慢的它才逐渐无人问津,直到二战期间美国大兵和可口可乐的登场……

1
查看完整版本: 古人是怎么扛高温的